产品世界
| | 13322234741|
Language
X 关闭
踝关节的运动损伤与防护

运动防护

踝关节的运动损伤与防护

2020-09-12

1、踝关节的构造与功能:

  踝关节是由胫骨远端和腓骨远端与距骨所构成的滑车关节,又名距骨小腿关节,是人体的重要承重关节,在行走、跑动、跳跃时具有稳定人体平衡的重要作用。

踝关节的运动损伤与防护

  踝关节的主要结构性功能是背屈和跖屈,即勾脚和伸脚。足尖向上,足与小腿间的角度小于90°为背屈(勾脚)。反之,足尖向下,足与小腿间的角度大于直角为跖屈(伸脚)。胫骨前肌、伸趾长肌、伸拇长肌和第三腓骨肌等肌肉组织可使踝关节背屈,腓肠肌、比目鱼肌以及胫骨后肌、屈拇长肌、腓骨长肌等肌肉组织可使踝关节跖屈。在跖屈时,足可做一定范围的侧方运动,即转动脚踝。踝关节的关节囊多为韧带增厚部分,附着于各关节面的周围,前、后壁薄而松弛,两侧较紧。与髋关节和膝关节相比,踝关节较为细小,踝部和脚部的26块骨头也比较脆弱,且缺乏肌肉保护,但踝关节是人体距离地面最近的主要关节,需要承担全身的重量,因此,踝关节也是容易受到损伤的部位。

  踝关节的稳定性主要依靠下胫腓联合韧带、内侧的胫侧副韧带和外侧的腓侧副韧带等共同维持。下胫腓联合韧带由下胫腓前韧带、骨间韧带、下胫腓后韧带、下胫腓横韧带组成,具有保持踝关节紧固和弹性、传递和调节腓骨负重、维持踝关节力学稳定性的作用。坚韧的内侧副韧带又称为三角韧带,由胫距后韧带、胫跟韧带、胫舟韧带和位于其内侧的胫距前韧带组成,主要限制足的背屈,前部纤维则限制足的跖屈,具有防止距骨外旋和外移,保持踝关节侧向稳定的作用。外侧的腓侧副韧带较为薄弱,由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组成,具有限制足内翻、胫骨前移以及踝关节过度背屈的作用。

踝关节的运动损伤与防护

  组成踝关节的骨骼只有胫骨、腓骨、距骨共3块骨头,然而,其骨性结构却相当精细。胫骨远端与脚部结合处的骨骼点向内和向下突出的部分分别为内踝和后踝,腓骨下端与脚部结合处的骨骼点的突出部分为外踝。外踝较内踝低约1cm,偏后约1cm,后踝较前踝更向下移。内踝、外踝和后踝共同构成踝穴,位于后足部7块跗骨〈注1〉中位置最高的距骨则被容纳在踝穴内,为踝关节的中心。距骨分为头、颈、体3个部分,与足舟骨、跟骨、胫骨、腓骨分别形成关节。距骨体前宽后窄,背屈时距骨体较宽处入踝穴,跖屈时距骨体较窄处出踝穴。其关节面从前向后凹陷,表层覆有一层软骨,与胫骨下端的凸面共同组成滑车关节,既便于踝关节的屈伸运动,又可防止踝关节向后脱位。

  踝关节维持身体平衡的本体感觉功能主要是由相关的神经、肌肉、肌腱、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系统与后天的生活、运动等感知方式密切融合而成。先天条件较好或长期坚持运动锻炼,其踝关节的本体感觉和平衡能力相对就较强,受到伤病侵害的几率就很低。

  作为人体承重最大的关节,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较为有限,中立位足外缘与小腿呈90°,无内翻或外翻,背伸20~30°,跖屈40~50°。


  〈注1〉足部的骨骼可分为3个部分,即后足部、中足部、前足部。后足部为跗骨,属于短骨,位于足骨的近侧部,相当于腕部的腕骨,共7块,可分为三列,即近侧列与胫骨、腓骨构成踝关节的的距骨及其下方的跟骨、中间列的舟骨、远侧列的第1~3楔骨和骰骨。中足部的跖骨为小型小骨,位于足骨的中间部,共5块,其形状大致与掌骨相当,但比掌骨长而粗壮,其序数自拇趾侧数起。前足部为趾骨,共14块,形状和排列与指骨相似,属于长骨,但均较短小。

2、踝关节运动损伤的种类、原因、症状及其治疗方法:

  踝关节是人体距离地面最近的负重关节。与膝关节和髋关节相比,踝关节显得细小且缺少肌肉保护,加之活动频,韧带多,相对的关节面也多,因此,在行走、跑动、跳跃时容易发生踝关节扭伤,俗称“崴脚”。踝关节扭伤主要表现为韧带损伤,包括踝关节内翻损伤、外翻损伤以及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严重时致使韧带附着点撕脱骨折、关节软骨损伤以及下胫腓联合骨折等踝部骨折,是人体最容易受伤的关节。韧带、软骨本身血运营养差,损伤后不易愈合,易形成踝关节滑膜炎、踝关节骨关节病等慢性疾患,严重影响踝关节的运动功能和负重行走。

(1)、踝关节内翻损伤

  踝关节由胫骨远端、腓骨远端与距骨构成,基本上依靠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和下胫腓联合韧带等周围的韧带组织而维持其相对稳定的关节结构。外侧的腓侧副韧带从外踝连结距骨、跟骨,由前向后分别为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其中,距腓前韧带跖屈位限制足内翻,中立位对抗胫骨前移;跟腓韧带中立位限制足内翻,同时限制距骨前移;距腓后韧带防止小腿骨向前脱位,限制踝关节过度背屈。踝关节是人体的重要承重关节,也是各种伤病的易发部位。其中,最常见的当属踝关节的内翻损伤。

踝关节的运动损伤与防护

  踝关节内翻损伤主要因直接暴力、间接暴力或肌肉拉伤等原因所致。在整个内翻、外翻损伤中,内翻损伤占绝对比例,约为90%以上。内翻损伤居多主要与其解剖和生理特点密切相关。内踝短,外踝长,内翻比外翻的活动幅度大。距骨呈前宽后窄状,当跖屈(伸脚)时,距骨后面窄的部分进入踝穴前面宽的部分,踝关节则相对不稳定。如:球类运动中的急停急起、疾速变向等,尤其是跳跃抢球、拦网、投球或扣球等腾空阶段,脚踝就处于跖屈内翻位,而落地时重心不稳或踩在别人的脚上、球上或地面高低不平,则极易导致内翻损伤。另外,屈肌比伸肌力大,外侧副韧带薄弱,而内侧副韧带强劲,因此,当受到外力影响时,极易造成外侧的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等受损的内翻损伤。

  踝关节内翻损伤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外踝前下方出现肿胀、疼痛,青紫淤血,关节外侧不稳,活动受限,有明显的压痛感,大多有明确的外伤史;有时无法站立或行走,以距腓前韧带损伤最为多见。

根据韧带的断裂程度,可将损伤分为3度:

1度损伤:距腓前韧带拉伤或部分断裂,跟腓韧带完好;关节无不稳定,可正常活动,但有肿痛;康复需要约一周左右;
2度损伤:距腓前韧带几乎全部断裂,跟腓韧带部分断裂;关节广泛肿痛,难以行走;前抽屉试验阳性,内翻应力试验阴性;康复需要约四周左右。
3度损伤: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等完全断裂;关节极度肿痛,无法站立;前抽屉试验和内翻应力试验均呈阳性,同时合并明显的关节不稳;康复需要约12周左右。

  当与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同时完全断裂,踝关节处于跖屈位时,可使距骨前向移位。损伤严重时,常伴有距骨软骨等踝关节内软骨损伤、下胫腓联合损伤。在急性损伤后,约有30%的患者进入慢性损伤,感觉踝关节无力,或存在长期习惯性扭伤、脱位、半脱位,尤其是路面不平时反复崴脚。慢性期损伤有的伴有疼痛肿胀,有的并无疼痛感,部分可感到踝关节僵硬,功能受限,形成慢性骨关节炎或滑膜炎,严重缩短运动寿命。

  踝关节内翻损伤(崴脚)是较为常见的运动损伤,无年龄段之分,多发生于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体操、摔跤、武术、冰雪项目、跨栏、障碍、跳高、跳远等众多的运动项目。踝关节韧带发生损伤后,应立即停止运动,进行冷敷处理,并及时请专业医师诊治。损伤较轻者,可使用石膏或踝关节固定带等护踝支具将患部固定于内翻中立位,配合冷敷、理疗、手法按摩、痛点封闭、口服或外敷消炎止痛药物等保守治疗3~4周。为防止肌肉萎缩或关节粘连,视具体恢复状况而适当进行康复训练,基本可得到康复,并恢复到伤前的运动水平。若为韧带断裂或撕脱性骨折,则可行韧带重建等手术。

  在踝关节内翻损伤或术后康复期间,应保持静养,注意休息。为配合常规性治疗,确保功能性锻炼的顺利进行,可持续使用专业性强的踝关节固定带等运动护踝产品,通过多层次固定和局部施压与制动,矫正患部的生物力学结构,增强踝关节的稳定性,促使受损的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等外侧副韧带及筋膜、软骨等相关软组织处于相对安全的恢复状态,避免发生二次损伤,并积极配合功能性锻炼,可有效提高患部的运动防护和康复护理效果。

  在踝关节损伤的处置和护理过程中,应该严格区别热敷和冷敷的使用。热敷及推拿或药酒按摩等辅助疗法一般适用于因慢性劳损、关节炎症等引起的诸如腰腿、关节、肌肉、筋膜酸痛等慢性病症,其主要作用是促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增加身体代谢速率,便于吸收淤血和渗出液,具有舒筋活血、恢复韧带及肌肉弹性、减少粘连、促进损伤痊愈等作用。冷敷则适用于急性软组织损伤,可局部降低体温,刺激交感神经,收缩毛细血管,减轻血管充血或出血,并能降低代谢率、延缓神经传导,具有消肿化瘀、止血止痛、缓解痉挛的作用。热敷和冷敷的作用正好相反,不可同时使用。一般情况下,当韧带撕裂、肌肉拉伤等软组织急性损伤时,严禁热敷以及推拿或按摩,以避免血管扩张、增加血液渗出量。推拿按摩亦将导致更多的毛细血管发生破裂,产生新的出血,加重局部肿胀和疼痛。如果受伤部位伴有骨折,可能因按摩揉搓而导致患部深处血管、神经等损伤加重。因此,热敷以及推拿、药酒按摩等辅助治疗应在伤后2-3天,且待伤势稳定后使用。热敷时应注意温度,不宜过高,以避免烫伤,持续20~30分钟为宜。

(2)、踝关节外翻损伤

  踝关节内侧副韧带与外侧副韧带相比,是一组强劲的韧带组织。内侧副韧带又称为三角韧带,分为深、浅两层,从内踝处呈扇形向下,分别连接距骨、跟骨和舟骨3块足骨,由后向前分别为深层的胫距后韧带、浅层的胫跟韧带和胫舟韧带以及位于其内侧深层的胫距前韧带。三角韧带主要限制足的背屈,前部纤维则限制足的跖屈,具有防止距骨外旋、外移、旋前及前移,保持踝关节侧向稳定的作用。

踝关节的运动损伤与防护

  踝关节的外翻损伤同样是因直接暴力、间接暴力或肌肉拉伤等原因所致,但与内翻损伤相比,外翻所导致的内侧副韧带损伤比较少见,约占整个内翻、外翻损伤的10%。外翻损伤较为少见的主要原因是内踝较短、外踝较长的解剖结构,外翻因此比内翻的活动幅度小,伸肌力小于屈肌力,以及内侧的三角韧带强于外侧副韧带的缘故。尽管如此,内侧韧带一旦受损则非常严重,若发生断裂,一般则可导致踝关节不稳,且多合并其他韧带损伤和骨折。

  踝关节外翻损伤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内踝下区域肿胀、疼痛,青紫淤血,关节内侧不稳,活动受限,有明显的压痛感,大多有明确的外伤史;有时无法站立或行走,内踝后方踝管可有肿胀淤血。

根据韧带的断裂程度,可将损伤分为3度:

1度损伤:多为韧带拉伤,关节无不稳定。
2度损伤:韧带部分断裂,关节轻度不稳定。
3度损伤为韧带完全断裂,同时合并明显的关节不稳。
 

  韧带断裂时易发生踝关节的脱位或半脱位。损伤严重时,伴有踝关节内软骨损伤、下胫腓联合损伤甚至骨折。与内翻损伤相同,在急性损伤后,部分患者进入慢性损伤,主要表现为踝关节无力,或存在长期习惯性扭伤、脱位、半脱位,尤其是路面不平时反复崴脚。慢性期损伤有的伴有疼痛肿胀,有的并无疼痛感,部分可感到踝关节僵硬,功能受限,形成慢性骨关节炎或滑膜炎,严重缩短运动寿命。

  踝关节外翻损伤通常发生在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体操、摔跤、武术、冰雪项目、跨栏、障碍、跳高、跳远等众多的运动项目。踝关节发生外翻扭伤后,应立即进行冷敷处理,然后前往医院诊治。损伤较轻者,可使用石膏或踝关节固定带等护踝支具将患部固定于外翻中立位,配合冷敷、手法按摩、痛点封闭、理疗、口服或外敷消炎止痛药物等保守治疗3~4周。为防止肌肉萎缩或关节粘连,视具体恢复状况而适当进行康复训练,基本可得到康复,并恢复到伤前的运动水平。若为韧带断裂或撕脱性骨折,则可行韧带重建等手术。

  在踝关节外翻损伤或术后康复期间,应保持静养,注意休息。为配合常规性治疗,确保功能性锻炼的顺利进行,可持续使用专业性强的踝关节固定带等运动护踝产品,通过多层次固定和局部施压与制动,矫正患部的生物力学结构,增强踝关节的稳定性,促使受损的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等外侧副韧带及筋膜、软骨等相关软组织处于相对安全的恢复状态,避免发生二次损伤,并积极配合功能性锻炼,可提高患部损伤后的运动防护和康复护理效果。

  在踝关节损伤的处置和护理过程中,应该严格区别热敷和冷敷的使用。热敷及推拿或药酒按摩等辅助疗法一般适用于因慢性劳损、关节炎症等引起的诸如腰腿、关节、肌肉、筋膜酸痛等慢性病症,其主要作用是促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增加身体代谢速率,便于吸收淤血和渗出液,具有舒筋活血、恢复韧带及肌肉弹性、减少粘连、促进损伤痊愈等作用。冷敷则适用于急性软组织损伤,可局部降低体温,刺激交感神经,收缩毛细血管,减轻血管充血或出血,并能降低代谢率、延缓神经传导,具有消肿化瘀、止血止痛、缓解痉挛的作用。热敷和冷敷的作用正好相反,不可同时使用。一般情况下,当韧带撕裂、肌肉拉伤等软组织急性损伤时,严禁热敷以及推拿或按摩,以避免血管扩张、增加血液渗出量。推拿按摩亦将导致更多的毛细血管发生破裂,产生新的出血,加重局部肿胀和疼痛。如果受伤部位伴有骨折,可能因按摩揉搓而导致患部深处血管、神经等损伤加重。因此,热敷以及推拿、药酒按摩等辅助治疗应在伤后2-3天,且待伤势稳定后使用。热敷时应注意温度,不宜过高,以避免烫伤,持续20~30分钟为宜。

(3)、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

  下胫腓联合韧带包括下胫腓前韧带、下胫腓后韧带、骨间韧带和下胫腓横韧带共4部分,与胫骨下端和腓骨下端的骨性结构共同组成下胫腓联合。

  下胫腓前韧带呈三角形,位于踝关节之外,起自胫骨下缘踝关节面的边缘,斜向外下方,止于腓骨下端的前缘及附近的骨面上。下胫腓后韧带在胫骨和腓骨下端的后侧相连,比下胫腓前韧带强韧。骨间韧带位于胫骨和腓骨下端相邻的粗糙骨面之间,由强韧的短纤维构成,向上移行为骨间膜。下胫腓后韧带深层又称下胫腓横韧带,延伸进踝关节后,成为踝关节关节面的一部分,与下胫腓前韧带共同限制踝关节外侧移位。下胫腓联合韧带的主要作用是将腓骨固定胫骨上,形成稳定的踝关节,维持重量的传递和行走。当踝关节背屈延展时,可依靠其强韧的弹性将踝穴的轻微分离维持在可控范围之内,保证距骨完成全范围活动。

踝关节的运动损伤与防护

  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又被称为“高位踝关节损伤”,属于相对复杂而严重的运动损伤。其损伤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距骨在踝穴中的外旋,即小腿(胫骨)向内扭转时,足(距骨)相对向外扭转,胫骨与腓骨之间的相对扭转使下胫腓韧带承受了巨大的应力,造成腓骨远端活动度增大,致使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下胫腓前韧带位于胫骨和腓骨的前方,是最易受到损伤的韧带。损伤严重时,韧带断裂,合并三角韧带损伤,发生撕脱性骨折,导致下胫腓联合损伤。此外,外展暴力和过度背屈同样也可以造成下胫腓联合韧带的损伤。其损伤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踝关节高位的前侧或外侧有严重的疼痛、红肿及出现瘀斑,无法负重,关节活动严重受限,下胫腓联合或小腿中部有明显的压痛感。

  在踝关节的运动损伤中,约有10%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而其中约有20%伴有腓骨远端骨折、胫腓联合骨折、胫骨前结节撕脱骨折等骨折发生。在足球、篮球、冰球、滑冰、举重、跆拳道、自由搏击、美式足球、越野、冰雪、田径、体操等运动项目中,踝关节时常遭受过度扭转或暴力冲击,容易致使下胫腓联合韧带发生损伤。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比踝关节的内翻、外翻损伤更为严重,需要更长的治疗和康复时间,若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恰当,常导致踝关节不稳定,遗留慢性疼痛、关节不稳及创伤性关节炎,严重影响踝关节功能。

  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后,应停止运动,并立即进行冷敷处理,然后前往医院诊治。损伤较轻者,可使用石膏或踝关节固定带等护踝支具固定患部,配合理疗、痛点封闭、按摩、口服或外敷消炎止痛药物等保守治疗4~6周,视具体恢复状况而适当进行康复训练,以防止肌肉萎缩或关节粘连。若为韧带断裂或撕脱性骨折,则可行韧带重建等手术。

  在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非手术治疗或术后康复期间,应使用专业性强的踝关节固定带等运动护踝,通过多层次的物理施压与固定,增强踝关节的稳定性,矫正下胫腓联合韧带以及相关的滑膜、软骨、神经、血管等软组织损伤后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结构,促使患部处于相对良好的静养状态,减轻肿胀和疼痛,避免发生二次损伤,提高下胫腓联合韧带伤后或术后康复以及各种功能性锻炼的运动防护效果。

  在踝关节损伤的处置和护理过程中,应该严格区别热敷和冷敷的使用。热敷及推拿或药酒按摩等辅助疗法一般适用于因慢性劳损、关节炎症等引起的诸如腰腿、关节、肌肉、筋膜酸痛等慢性病症,其主要作用是促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增加身体代谢速率,便于吸收淤血和渗出液,具有舒筋活血、恢复韧带及肌肉弹性、减少粘连、促进损伤痊愈等作用。冷敷则适用于急性软组织损伤,可局部降低体温,刺激交感神经,收缩毛细血管,减轻血管充血或出血,并能降低代谢率、延缓神经传导,具有消肿化瘀、止血止痛、缓解痉挛的作用。热敷和冷敷的作用正好相反,不可同时使用。一般情况下,当韧带撕裂、肌肉拉伤等软组织急性损伤时,严禁热敷以及推拿或按摩,以避免血管扩张、增加血液渗出量。推拿按摩亦将导致更多的毛细血管发生破裂,产生新的出血,加重局部肿胀和疼痛。如果受伤部位伴有骨折,可能因按摩揉搓而导致患部深处血管、神经等损伤加重。因此,热敷以及推拿、药酒按摩等辅助治疗应在伤后2-3天,且待伤势稳定后使用。热敷时应注意温度,不宜过高,以避免烫伤,持续20~30分钟为宜。

(4)、跟腱损伤与跟腱炎、跟腱周围炎

  跟腱由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内侧头、外侧头)的腱性组织在小腿中部自上向下逐渐增厚变窄、融合而成,止于跟骨结节后面的下半部,长约15cm,是人体最长最粗大的肌腱。跟腱的主要功能是跖屈(伸脚),维持和控制人的行走、跑动、跳跃、攀登和负重等重要运动。跟腱直接影响人体直立,其长短因人而略有差异。跟腱短者跑步步幅较小,走路也可出现双脚不稳,深蹲时双脚跟不能完全着地。跟腱缺乏伸缩性,因其所负担的单位张力远高于其他肌肉组织,且呈条状明显凸现在体表,没有任何保护,所以也是容易受到损伤、产生炎症的部位。

踝关节的运动损伤与防护

  跟腱损伤除直接暴力致伤以外,多因间接暴力所致,也可源自训练过度、肌肉使用过度或劳损积累所引发的肌腱炎、滑囊炎,以及类风湿关节炎等继发性因素。尤其在剧烈运动时,由于足部所处位置变动无常,主动肌收缩缺乏协同配合,引起力量承载不平衡而损伤跟腱。另外,因跟腱炎症而反复注射类固醇药物等则是导致跟腱损伤的药源性因素。

  跟腱损伤属于较为常见的运动损伤,始于跟腱炎症,久治不愈则将发展成跟腱慢性损伤,最终导致跟腱撕裂和断裂。其主要症状表现为足跟部上方及跟腱内侧酸胀、疼痛、僵硬,有明显的压痛感,有时可有握雪音,通常会在早晨起床后或者剧烈运动后的休息期间发作。当炎症加剧时,跟腱肿大,在病变区域出现结节。由于跟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腱鞘,而是被跟腱周围组织(脂肪性间隙组织以分隔肌腱和腱鞘)所包绕,所以跟腱损伤的早期疼痛主要源自跟腱周围炎。另外,跟腱后滑囊炎、跟腱末端止点损伤等也对跟腱损伤具有渗透性的影响,因此,其疼痛点可能发生在跟腱的任何一个位置。跟腱撕裂和断裂则极易发生在其中下部即跟腱附着点以上2cm~6cm 的位置,因为跟腱在此处血液供应较差、肌腱营养不良,而在邻近肌肉部和附着点部均有较好的血液供应。

  跟腱损伤常见于篮球、排球等各种球类运动以及田径、体操、冰雪、登山等以跑、跳为主的运动项目,严重影响踝关节功能,制约运动技能的发挥。因此,在平时的训练、比赛中,应切实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保持良好的竞技心态,避免使用过度而致使小腿肌肉紧张;保持正确的行走和跑步姿势,养成适时使用关节护具的良好习惯;踝关节有扭伤史或场地坚硬时应减少运动量,休息期间多做按摩,增强臀部、股后肌以及小腿肌肉的柔韧度;尽量不长时间穿用拖鞋或高跟鞋,以避免因翘脚趾而增加跟腱负担。当跟腱发生损伤或炎症时,应停止运动,立即进行冷敷处置,并及时就医治疗。

  除跟腱断裂以及重症者须行手术治疗以外,大部分的跟腱炎症通过冷敷、口服或外敷消炎药物、理疗、推拿按摩、足底矫形垫或矫形鞋的使用等非手术疗法或护理也可得到理想的康复效果。在常规治疗期间,为确保功能性性锻炼的顺利进行,可持续穿用专业性强的踝关节固定带等运动护踝,通过多层次的物理施压与固定,矫正患部的生物力学结构,增强踝关节的稳定性,减轻跟腱张力,促使患部处于相对安全的静养状态,减少疲劳积累,可提高跟腱部的运动防护和康复护理效果。

(5)、足底筋膜炎

  足部分后足部(跗骨)、中足部(跖骨)、前足部(趾骨)共3个部分。后足部的跗骨和中足部的跖骨凭借韧带、肌腱等软组织共同组成足弓结构。足弓分为前后方向的纵弓和内外方向的横弓。纵弓又分为内侧纵弓和外侧纵弓。内侧纵弓较高,有较大的弹性,故又称弹性足弓,承担人体在站立时80%以上的体重,并具有缓冲震荡的作用。外侧纵弓较低,弹性较差,主要与维持身体直立姿势有关,故又称支持弓。在足弓的下方,即脚底,有一层厚而坚韧的结缔组织,象弓弦一般连接足弓的两端,这就是足底筋膜,也称跖筋膜。

  足底筋膜前方附着于五个跖骨,后方附着于跟骨内侧,呈扇状收缩足弓两端,可承担90%以上的体重,具有支撑内侧纵弓,维持足弓高度,缓解应力冲击,承受来自跟骨和跖骨的拉力,并可将跟腱所承受的力量分散传递至中足部和前足部的重要作用。足底筋膜不是肌肉,而是缺乏弹性的纤维组织,因其提供人体在运动时所需的扭力和弹力的同时,也要吸收来自地面反作用力的冲击震荡,所以此处也是急慢性损伤或炎症的易发部位。

踝关节的运动损伤与防护

  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是常见的慢性运动损伤,主要是因长时间的超负荷、过度运动或站立过久而导致足底筋膜产生的积累性慢性损伤。足底筋膜本身仅能延长约4%,缺乏过多的弹性,所以在长期承受超负荷的应力时,其组织结构反复受到损伤,导致筋膜缩短、增厚,失去正常的生理弹性,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保护功能。另外,扁平足、宽扁足、高弓足、拇趾外翻、足跟肌腱过短、肥胖者或高跟鞋、硬底鞋、尖头鞋等因素也会在结构上导致足底筋膜承受不正常的拉力,造成其急性或慢性损伤,并引发无菌性炎症。通常情况下,足底筋膜炎又将加重扁平足、宽扁足的相关症状,由此可间接引发梨状肌综合征的产生。

  足底筋膜炎的主要症状是脚跟反复、间歇性的疼痛与不适。脚趾抓地或牵扯时疼痛,也可放射至脚前掌。尤其是起床后踩下去的第一脚,会瞬间拉扯因长时间休息而略有收缩的足底筋膜,此时疼痛最为剧烈,行走一段距离后疼痛会略有缓解。因内侧纵弓负重过大,足底筋膜也起自跟骨粗隆内侧,所以疼痛多集中在足跟与地面接触面的内侧部位,并有明显的压痛点,急性期伴有持续性的红肿、灼热感和刺痛感。

  足底筋膜炎属于跟痛症的一种,多发生于田径、体操、冰雪、技巧以及各种球类运动项目,或发生于商场、餐饮等在坚硬地面上站立过久、走动过多的从业人群、长时间逛商场等购物人群,也与肥胖、扁平足、高跟鞋、鞋子弹性差等因素密切相关。若治疗不及时,容易形成足跟骨刺,严重影响运动技能的发挥。

  除病程长达半年以上或症状严重者外,足底筋膜炎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当足底筋膜发生损伤时,应立即停止或减少活动,并进行冷敷处理。平时注意休息,可用短波、电疗等物理疗法缓解症状,多做静止状态下的下肢伸展运动,增加脚踝部的柔韧性和灵活性锻炼。多用热水泡脚以活筋舒血、消除疲劳。在常规性治疗以及功能性锻炼的同时,持续穿用矫形鞋垫或与足底筋膜炎相关的踝关节固定带等医用护踝支具,通过对足底的局部施压和制动,增加足弓的支撑强度,分散足底压力,稳定脚踝部的生物力学结构,可减轻因反复牵拉足底筋膜所带来的损伤,提高患部的日常运动防护和康复护理效果。

(6)、踝关节骨折

  踝关节由胫骨远端、腓骨远端、距骨及下胫腓联合复合体、内侧三角韧带复合体、外侧韧带复合体组成,是人体重要的承重关节。其关节面小,活动频繁,因此,极易发生脱位、骨折等伤病。

  踝关节骨折多源自间接暴力。外翻、内翻或外旋等导致扭伤,力传导引发骨折。间接暴力的大小、作用方向、足和踝关节所处的位置、姿势等均可引起不同类型的骨折,直接暴力冲击则可导致复杂性骨折。

踝关节的运动损伤与防护

  在踝关节骨折中,距骨骨折较为少见,而下胫腓联合骨折(损伤)则较为多见,属于关节内骨折,占全身骨折约5%,高居关节内骨折首位。踝关节骨折的分类较多,Davis-Weber分类法是根据腓骨骨折的水平位置和胫距关节面的相应关系,将踝关节骨折分为3个类型,即A:下胫腓韧带联合平面以下腓骨骨折(韧带联合下型),B:韧带联合平面腓骨骨折(经韧带联合型),C:韧带联合平面以上腓骨骨折(韧带联合上型)。腓骨骨折位置越高,胫腓韧带损伤越重,踝穴不稳的危险性越大。国际创伤学会(AO)在此分类的基础上,将A、B、C3型分别进一步细化,分为9个亚型,提出了AO分类法〈※注2〉,由此可见其骨折的复杂性。

  踝关节骨折多发生在足球、篮球、排球、冰球、冰雪、跆拳道、自由搏击、举重、越野、田径、体操等运动项目以及杂技、舞蹈等表演类职业中。中老年人在参加体育锻炼时因骨质疏松而直接或间接导致骨折的也不在少数。踝关节骨折的主要症状为踝部疼痛,肿胀,皮下可出现瘀癍、青紫,无法活动关节及行走;踝关节畸形,内踝或外踝有明显压痛,并可有骨擦音;关节活动受限,多合并其它损伤如周围韧带、腓骨肌腱、跟腱、胫后肌腱、距骨、关节软骨、神经以及血管等损伤。踝关节是重要的负重关节,骨折后若对位不好,将形成创伤性踝关节炎,导致功能受限,行走困难,不仅会极度缩短运动寿命,也会对日常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踝关节骨折在治疗上可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无移位的骨折可采用石膏或踝关节固定带等护踝支具固定4~6周,然后进入康复训练。手术治疗适用于移位骨折,以恢复其正常的解剖结构,并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维持骨折复位,尽早开始功能锻炼,恢复踝关节的正常功能。骨折复位后,内踝多使用螺钉或张力带钢丝固定,外踝多用钢板、螺钉固定。若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则需行下胫腓固定术,然后再进行康复锻炼。

  在踝关节骨折及其术后康复期间,应注意休息,减少活动,老年人群为避免因营养失衡加重骨质疏松,应及时补充钙及维生素D。为配合常规性治疗,可使用专业性强的踝关节固定带等护踝支具,通过多层次固定和局部施压与制动,增强踝关节的稳定性,矫正踝关节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结构,促使受损的骨骼和软骨、筋膜、肌腱、韧带、血管、神经等相关软组织在相对安全的状态下得以静养,并积极参与日后的功能锻炼,可提高患部术后固定和康复护理效果。

 
〈※注2〉踝关节骨折AO分类法:
A型:下胫腓韧带联合平面以下腓骨骨折(韧带联合下型)
A1型:单纯腓骨骨折,又分为①外侧副韧带断裂;②外踝尖撕脱骨折;③外踝横断骨折;
A2型:A1型合并内踝骨折
A3型:A1型合并内踝及胫骨远端后内侧骨折
B型:韧带联合平面腓骨骨折(经韧带联合型)
B1型:单纯腓骨骨折,又分为①简单骨折;②伴有下胫腓前韧带断裂;③粉碎骨折;
B2型:B1合并内侧损伤(踝或韧带),①B1伴内侧副韧带和下胫腓前韧带断裂;②B1伴内踝骨折和下胫腓前韧带断裂;③粉碎腓骨骨折合并内侧损伤;
B3型:合并内侧损伤及胫骨后外侧骨折,①B1伴内侧副韧带;②B1伴内踝骨折;③粉碎腓骨骨折合并内踝骨折;
C型:韧带联合平面以上腓骨骨折(韧带联合上型)
C1型:单纯腓骨干骨折,①伴内侧副韧带;②伴内踝骨折;③伴内踝骨折及Volkman骨折或Duputren骨折;
C2型:复合性腓骨干骨折,①伴有内侧副韧带断裂;②伴内踝骨折;③伴内踝骨折及Volkman骨折或Duputren骨折;
C3型:近端腓骨骨折,①无短缩,无Volkman骨折;②有短缩,无Volkman骨折;③伴有内侧损伤和Volkman骨折;
 
(7)、脚踝部疲劳性骨折

  疲劳性骨折和外伤性骨折均为骨折,但其发生机制并不相同。疲劳性骨折主要因劳损累积而导致骨骼断裂,属于应力性骨折,因其好发于部队士兵负重越野行军、正步等队列训练,故而又名“行军骨折”。

  疲劳性骨折与超强度训练、运动姿势不当以及长期负重等因素密切相关。当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因过度使用出现疲劳、无法及时吸收来自外部的冲击力和自身重力的反复撞击时,其应力被传导至骨骼,长期轻微的直接或间接的反复损伤可引发细微的骨裂(骨小梁骨折),最终积累过度而导致完全骨折。

  疲劳性骨折通常发生于身体承重部位或活动频繁等特定部位,如足部的跖骨、足舟骨、跟骨,小腿的胫腓骨、髋关节的股骨、前臂的尺桡骨以及肋骨等。疲劳性骨折也属于自发性骨折、潜行性骨折,因骨骼的位置以及骨折人群所处的行业和年龄等不同因素,其发生率也各有不同。踝关节是人体距离地面最近的承重关节,由胫骨和腓骨远端与位于足部骨骼最上端的距骨所组成。足部骨骼支撑距骨,承担全身的重量,具有保证踝关节在行走、跑动、跳跃时稳定人体平衡的重要功能,但因其缺乏肌肉保护,且均比较脆弱,所以脚踝部尤其足部是疲劳性骨折的易发部位。

踝关节的运动损伤与防护

  足部骨骼分后足部的跗骨(7块)、中足部的跖骨(5块)、前足部的趾骨(14块)3个部分,共计26块骨头。后足部的跗骨和中足部的跖骨凭借韧带、肌腱等软组织共同组成一个上凸状的足弓结构。足弓可分为前后方向的纵弓和内外方向的横弓。纵弓又可分为内侧纵弓和外侧纵弓。内侧纵弓由后足部跗骨中的跟骨、距骨、舟骨、三块楔骨及中足部的第1~3跖骨构成。因此弓较高,有较大的弹性,故又称弹性足弓,起缓冲震荡的作用。外侧纵弓由后足部的跟骨、骰骨及中足部的第4、5跖骨构成。因此弓较低,弹性较差,主要与维持身体直立姿势有关,故又称支持弓。横弓则由后足部的三块楔骨、骰骨与中足部跖骨的后部构成。

  由此可见,跟骨、足舟骨、跖骨均为足部承重部位的重中之重,其所受的应力也比其他骨骼要多。例如,足舟骨位于内侧纵弓的顶部,人体在站立时,内侧纵弓的负重比例约为体重的80%以上,而与其相关的肌肉等软组织因过度疲劳而无法吸收、化解来自地面的冲击力和自身重力的反复撞击,则最终难免因持续性的轻微骨裂而导致完全骨折。这也正是脚踝部骨骼中的跟骨、足舟骨、跖骨容易发生疲劳性骨折的主要原因所在。足部骨骼损伤直接影响到踝关节的稳定性,也将间接地导致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或胫腓骨疲劳性骨折的发生。

  脚踝部疲劳性骨折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相关部位局部疼痛。活动时疼痛剧烈,活动后疼痛加重,但休息后好转,无夜间痛。局部可有轻度肿胀和压痛,应力试验阳性。疼痛时无法负重,关节时活动明显受限。因其早期无明显的骨折或外伤,症状表现比较模糊,容易被误诊为骨膜炎、骨髓炎、骨瘤等其他疾病。

  疲劳性骨折与暴力性外伤骨折在治疗方法上基本相同。对于骨折后无移位或移位较轻者,可采用手法复位、护具固定、痛点封闭、理疗、口服或外敷消炎止痛药物等保守疗法予以治疗。对于断端出现骨化现象或发生骨不连、骨折愈合较为困难等症状较重者,需行切开复位等手术疗法。无论是保守疗法还是手术疗法,其疗程都比较长,且康复缓慢。尤其是因骨质疏松而导致骨折的中老年人群,平均每增龄10年,钙吸收率将减少5~10%,所以补钙和预防骨折同等重要。

  脚踝部疲劳性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运动伤病,多发生于耐力性长跑、超强度训练或单一科目的超负荷训练中,田径、冰雪、体操、举重、搏击、摔跤、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体育项目的运动员均为易发人群。从年龄因素而言,骨质疏松也是直接或间接导致疲劳性骨折的重要原因,中老年人在锻炼身体时更应予以重视。在平时的体育运动或健身运动中,应劳逸结合,采用科学的训练、锻炼方法,注意营养均衡,及时补充钙及维生素D。多用热水泡脚,活筋舒血,消除疲劳。对于伤病较轻者或在术后康复期间,为配合常规性治疗,应持续穿用与脚踝部疲劳性骨折相关的踝关节固定带等医用护踝,通过增加足弓的支撑力度和踝关节的固定强度,稳定脚踝部的生物力学构造,减轻或消除应力带来的冲击,可有效提高患部的康复护理效果。

 
3、踝关节运动伤病的预防与治疗:

  踝关节承受着身体的全部重量,是体育运动中极易受伤的关键部位。踝关节的运动损伤以扭伤(即崴脚)居多,一般属于意外损伤,而对意外损伤的发生基本上没有任何一种特效的方法可以预防。韧带、软骨本身血运营养较差,损伤后不易愈合,如果治疗不当,极易形成踝关节滑膜炎、踝关节骨关节病等慢性疾患,严重影响踝关节的运动功能和负重行走。为了尽可能有效地减少和降低踝关节伤病的发生,无论是在平时的训练中还是在比赛过程中,均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加强防护措施;合理地安排运动量,加强踝关节的活动范围锻炼,增强关节柔韧性。在运动前熟悉场地情况,认真做好热身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坚持科学训练,保持正确的技术动作。适当补充维生素、钙剂等矿物质,将体重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在条件允许的运动项目中,穿用踝关节固定带等护踝产品,减轻踝关节负重,降低损伤几率。训练或比赛结束后,应认真做好整理运动,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踝关节一旦发生韧带损伤或骨折等损伤时,应立即停止运动,使用冷敷疗法做应急性的消肿化瘀处理,并及时就医治疗,切勿失去治疗良机。在损伤未愈的情况下禁止继续训练或参赛,以免重复受损,加剧伤病的发展。

  踝关节损伤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大类。对韧带断裂、骨折、关节内游离体或踝关节反复交锁者可行手术治疗,而大多数的踝关节运动损伤属于韧带和肌腱等软组织损伤,一般通过冷敷、理疗、支具固定、外敷药膏、针灸、推拿、按摩或离子导入、关节内或痛点局封等非手术治疗或护理也可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

  在平时的训练、比赛以及伤后或术后的常规康复治疗期间,可使用专业性强的踝关节固定带等护踝产品,通过多层次的物理施压与固定,增强踝关节的稳定性,矫正关节损伤后的生物力学结构,确保受损的韧带、筋膜、软骨、神经等软组织处于相对良好的静养状态,减轻瘀肿和疼痛,视进展状况,积极参与康复锻炼,可提高踝关节日常运动防护和各种功能性锻炼的康复效果。

 
4、卡帝斯CA系列踝关节固定带等运动护踝产品介绍:

  博道(大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所生产的卡帝斯CA系列踝关节固定带(运动护踝)等运动防护产品基于人体工学和运动医学的科学数据研制而成,采用3D设计、立体裁剪与加工工艺,使用亲肤透气性弹力本体、内外护板、辅助固定带和本体固定带,共同组成内、中、外3层立体施压与固定构造,可矫正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结构,抑制踝关节的内翻、外翻及前向移位,减轻肢体承重,缓解来自足底的撞击力,提高踝关节的支撑力度,有效增强踝关节的稳定性。

  卡帝斯CA系列运动护踝穿脱简单,美观耐用,透气爽体,不妨碍血液循环,具有固定力强、易动性好、重量轻等特点,可直接穿于鞋内,适用于体育运动及日常健身活动中常见的踝关节内翻或外翻损伤(崴脚)、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踝关节高位损伤)、踝关节骨折等急性运动损伤的固定与制动,也适用于踝关节劳损、踝关节滑膜炎、跟腱损伤或跟腱炎症、足底筋膜炎、脚踝部疲劳性骨折、踝关节不稳、习惯性崴脚、踝关节骨性关节病(足球踝)等慢性运动损伤的固定与防护,是职业运动员和体育运动爱好者可以信赖的运动防护和康复护理产品。


温馨提示:

  如果您想进一步了解博道产品或有更好的建议,可通过博道公司的网站或邮箱联系我们,以便共同研讨更多关于相关产品以及疾病的康复护理方面的知识。


  本文的文字、图片等均为原创,引用时请注明出处。对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者,本作者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上一篇:肘关节的运动损伤与防护

下一篇:肩关节的运动损伤与防护